11月5日至19日,由国家商务部主办、云南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承办、云南工业干部培训基地(以下简称“工干基地”)协办的“澜湄国家乡村振兴和特色产业发展研修班”在昆明圆满落幕。来自文莱、老挝、马尔代夫、缅甸、斯里兰卡和泰国的41名政府官员及专业人员通过14天的深度研习,系统掌握了中国乡村振兴实践经验与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作为本次研修班的核心执行单位,工干基地凭借专业化的方案设计、跨学科的师资整合能力及务实高效的组织协调,为澜湄国家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合作平台,获得学员高度评价。
工干基地紧扣澜湄国家发展需求,结合昆明理工大学学科优势,精准定制培训方案,构建“理论+实践+国际视野”三维课程体系,创新设计“政策解读—产业实践—国际合作”模块化课程。围绕乡村产业融合、农业品牌建设、高原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等核心主题,基地协调学校中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业工程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等多学科专家团队,开发了“乡村振兴助推三产融合”“中国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高原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与品牌建设”等11门专题课程,深度契合澜湄国家学员需求。专家团队中,60%具备海外留学或国际合作经验,部分课程全程英文授课,有效打破语言壁垒,展现了中国高校服务周边国家发展的专业能力。学员普遍认为,本次培训课程设计“务实高效、针对性强”,尤其是昆明理工大学专家团队的专业授课与全英文教学能力令人印象深刻。
本次研修班采用“课堂研习+实地考察+跨境交流”模式,理论实践深度融合,彰显务实合作成效。在实践考察中,基地精心安排学员赴昆明环滇池乡村生态圈、斗南国际花卉市场、螺蛳湾国际商贸城及贵州刺梨产业基地、朵花大桥等地,实地观摩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中国方案”。
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干部教育培训重要平台,云南工业干部培训基地通过本次研修班的成功举办,助力深化命运共同体理念,谱写澜湄合作新篇章,进一步强化了在国际合作培训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基地未来将持续发挥昆工学科、师资及区位优势,深化与澜湄国家在乡村治理、农业科技、产业链建设等领域的互学互鉴,为构建更为紧密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贡献“昆工智慧”,传播好“中国经验”。
图文:何祖顺